logo
登录 新用户?去 注册

 

忘记密码?

第三方登录
logo
注册 已有帐户?去 登录

 

注册即视为同意 用户协议

您的帐号还未绑定手机,应国家法规对帐号实名的要求,请立即绑定手机
logo
创建新帐号 绑定已有帐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 用户协议

忘记密码?

logo
找回密码 记起密码?去 登录

 

修改密码
 
登录成功,欢迎回来
final×DITA「糸竹」体验:足以令双厨狂喜的“梦幻联动”
斗室听澜 6791 2021.04.28

两个品牌合作推出联名商品这种事儿在音频行业中并不罕见。比如我觉得你这个耳机配我的播放器不错,不如咱俩攒个套装;或者你这根线挺好,我要推出一款新耳机,标配线就选它了;最广泛的形式则是某一家出品的耳塞套口碑很好于是被其它耳机品牌用在自家产品上,比如我们在很多品牌的耳机包装里都能看到final TYPE-E、SpinFit或者Comply的身影。

但这些合作都包含着一个心照不宣的前提:咱俩不能是强竞品。要是品类和定位都差不太多,那往往就只剩下“同行间赤裸裸的仇恨”,暗地里天天较着劲呢,还指望合作?

所以说final和DITA的联动,来得是如此出人意料。

DSC_4784.jpg

毕竟final和DITA都是这个行业中产品定位较为高端且具有鲜明个性的品牌,两家的旗舰耳塞A8000和Dream XLS推出时间相近且价格相仿,怎么就走到了一起、甚至是推出了合作深度堪称尚无先例的联动产品呢?

这事儿解释起来倒也不复杂。final是DITA品牌在日本的总代理,而DITA则是final在东南亚地区的总代理,双方的商业合作已经友好稳定地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到2019年初的时候,A8000和Dream XLS都已接近开发完成,双方的工程师对彼此的旗舰产品都相当认可。于是两个品牌的友谊从商业上升到了产品高度,就有了今天这款双方倾力共铸的产品——「SHICHIKU.KANGEN-糸竹管弦-」(此为完整的日文页面官方产品名,出于行文简洁的考虑,下文统一使用国内官方名称“糸竹”)。

“什么叫梦幻联动啊(战术后仰)?”

DSC_4987.jpg

从外观上很容易判断出来,糸竹是基于A8000“魔改”的产品,二者拥有相同造型的不锈钢外壳腔体,A8000的腔室结构和组装工艺自然也会继承到糸竹上来。但二者的佩戴感是有差异的,糸竹的母座部分外壳安装位置要比A8000靠前一点,使得这一部分的后端边缘更不容易接触到耳廓,因而糸竹的佩戴舒适度要好于A8000。另外要强调的是,根据A8000的使用经验,我建议糸竹的用户选择稍小码的耳塞套尽可能深入地佩戴耳机,这样它才能表现出应有的低频能量感、高频顺滑度以及声场构造。

我在之前的评测中对A8000的外观工艺表达过不小的意见:一方面造型简约的裸钢外壳看起来过于朴素,不是很对得起旗舰定位;更重要的是裸钢实在太容易被划伤,手指甲都能够蹭出痕迹来,用的时候闹心,出二手的时候痛心。

糸竹的情况则要好很多。官方页面没有解释腔体的表面工艺,咨询后得到的答复是PVD。PVD镀膜对我们来说算是一种比较熟悉的表面处理工艺了,黑色不锈钢Apple Watch & iPhone、Softears Turii以及Astell&Kern的黑钢版本旗舰播放器表面的黑色镀层工艺都是PVD,其具有坚固耐磨不易脱落的特点。所以在经过近一个月不算小心的使用之后,这副糸竹样机的成色还是能看的,哪怕后端尖锐边缘有一些磕碰的痕迹,镀层也并未脱落,换成A8000的话恐怕用不上一个星期就破了相了。当然我还是建议你们在使用中将左右单元分开收纳,否则棱角分明的腔体磕在一起还是会撞出坑来。

当然了,PVD本身不是什么稀罕东西,我觉得早在A8000的时候final就应该采用类似工艺强化耐用性了,真正令人赞叹的是糸竹面板上的金色麻叶纹。糸竹的纹饰覆盖了面板上的平面和部分曲面,每根0.1mm宽的线条都笔直流畅锐利地刻在不锈钢外壳上,而后在轮岛由漆匠手工用纯金粉赋予其华美耀目的金色光彩,复杂的工艺使得糸竹仅限量发售500副。初次见到图片时我就为糸竹的颜值所深深吸引,摸到实物后更是因其精美绝伦的质感而难以自拔。

这是最漂亮的耳机,不需要限定词,亦不接受任何异议。

DSC_4792.jpg

糸竹在视觉上的另一个主要变化是将A8000标配的铜镀银线(即国内玩家通常所称的“京线”)更换为DITA的浸角鲨烯油铜线OSLO。然而OSLO或Dream XLS用户一定能立刻发现它与普通OSLO的区别:除了黑金配色的接插件外壳与带有麻叶纹的定制分线器外,这条线的导体编织方式与线皮都不同于普通OSLO,也因此它有一个专属的名字“OSLO Cable Gen.SK”。糸竹这条OSLO直接使用一整根胶管作为线皮,其抗氧化性能显然更好,缺点就是比普通的OSLO硬很多,收纳起来扑扑楞楞的,听诊器效应也会略强,建议加一只线夹使用。

DSC_4794.jpg

不过既然是OSLO,可换插头设计总不会变的。糸竹随附了3.5mm单端、2.5mm平衡以及4.4mm平衡三支插头,兼容几乎所有的便携HiFi播放器,解决了A8000原线仅有3.5mm单端的问题,毕竟A8000换起线来也不是很好选择,会比较容易出怪声。

“说了半天,不就是A8000刷漆换线么?”

虽说这个漆面工艺和OSLO就足以覆盖糸竹与A8000的差价了,但既然我称糸竹是“合作深度堪称尚无先例的联动产品”,事情自然不会这么简单。糸竹与A8000都搭载了一颗纯铍振膜动圈单元,但糸竹的单元被称为“True Berylium Driver Gen.SK”,也就是为糸竹特制的版本,DITA贡献了新的组装工艺,减小了音圈安装过程中对振膜的影响。而且糸竹与A8000的灵敏度也不相同,前者为99dB/mW,后者为102dB/mW,声音自然不可能是一样的。

也所以,我会先给糸竹换上A8000的铜镀银线,理清它们各自单元的声音区别。

有了之前A8000的经验,在正式评价之前我累计使用了近一百小时。毕竟A8000经过适度煲机后的变化还是挺喜人的,糸竹的单元虽然与之有一定区别但也是大同小异的。

DSC_5027.jpg

A8000是一副高频纤亮通透的耳机,这一基本特点也得到了继承,但二者的高频质感具有明显可闻的区别。糸竹的高频一耳朵下来就能察觉到比A8000更加突出的存在感,原因在于糸竹的高频在密度和线条感方面都有所提高,亮度亦有增强。所以糸竹的高频结象要比A8000更加扎实细腻,轮廓更加清晰,位置也会略向前推,空间感更加自然。

而由于高频变得更加突出,糸竹的中频比起A8000其实要弱势一点。尽管糸竹的中频质感与A8000很接近,但与A8000比起来,糸竹的中频能量感稍弱,人声结象位置推得稍远。在拥有较多镲片之类配器的流行曲目中,糸竹的人声存在感要稍逊于A8000。

至于低频,A8000的低频能量感在良好佩戴的情况下还是比较充裕的,糸竹的低频量也不算很少。但二者的低频面貌区别就很大了,A8000的低频收得比较紧凑密实,速度感稍快,属于自然真实的类型。而糸竹因为整体更加明亮、线条感更强的原因,它的低频要比A8000收得更早且会更多地扩散出去,而非聚成一团比较有肉感的结象。

音色上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声场构造。糸竹的声场扇面角度会掰得比A8000更大一点点,同时高频结象前推也令其纵深较A8000更好。要知道A8000的声场无论规模感还是立体感已经是一至两万元价位中的佼佼者,糸竹的声场优势还要更加突出一点。

好,我们现在把本属于糸竹的这条线——OSLO Cable Gen.SK换上去,再与搭配final铜镀银线的音色相比较。

DSC_5005.jpg

如果你觉得铜镀银线换成纯铜线音色会变厚变暗速度感变慢的话……一般来说是这样没错,但至少不适用于本文的案例。我不熟悉普通版或Dream XLS随附那根OSLO的音色,仅就这一根OSLO来说,它的音色是比final铜镀银线更纤细凝聚的。所以OSLO会进一步强化糸竹的高频特点,更加明亮、密度更高、线条感更强,人声也会随之具有更细的线条更小的结象;而不同于单元自身方向性的是,OSLO会把扩散开的低频再聚拢回来一部分,声场横向广度也会略为收缩。

至于这样处理的用意,倒是很好理解——这副耳机叫“糸竹”嘛,也就是管弦乐的意思,意识到这点后便不难发现,糸竹其实是在A8000基础上针对管弦乐表现力特化而来的产品。增强了的高频亮度、密度与线条感令糸竹在演绎管弦乐时具有更加清晰锐利鲜活的结象力且格外抢眼,而相对蓬松且扩散更充分的低频则会令琴箱和笛管的共鸣富有空气感。

所以在使用糸竹的时间里我最喜欢用它来听一些小提琴或者管乐独奏作品。坦诚地说,我并不觉得它对管弦乐的演绎方式是“真实”的或者具有“高还原力”的,倘若以“真实”为标尺,哪怕A8000的表达都有些出格华丽。但我对此完全不排斥,它不够“真实”却有着极突出“真切感”的高频表达是如此明艳动人引我流连,恍惚间我又想起曾经让我铭记了“final”这个名字的产品们:Piano Forte系列、Heaven系列、FI-BA-SS、LAB系列……这些产品显然都与“高还原”无缘,甚至有些我也很不喜欢,但每一款都凭借极个性的音色在我脑内的产品库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DSC_5000.jpg

当然,糸竹的个性也还不至于如前面提到的几个“旧final”时代的系列产品那般强势,并且它的高频质感也是有点“DITA”的,只是同略有些“大众脸”(相对final产品而言)的A8000比起来,糸竹是一款令我感到更值得玩味的产品。这种收放适度的个性得到我认可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三频均衡听啥啥行的耳机我听过太多,没点独到之处的产品很难打动我;另一方面个性太重的产品又很难被今天的市场认可,糸竹在这一点上平衡得蛮好。

不过个性化的音色一定逃不掉双刃剑的命运,既然有格外擅长的音乐类型那么自然也有表现力孱弱或者“不对味”的时候。A8000的高频能量感已经算稍显强势,这影响到了它对劣质录音的包容度,而糸竹面对劣质录音的耐听度还要更差些,ACG音乐普遍不堪的制作质量遇到糸竹,难逃齿音突出高频尖涩散碎的状况。

相比A8000,较浅且凝聚度削弱过的低频也会影响到糸竹在部分流行乐、摇滚乐、电子乐以及金属乐中的表现力。卸下了一部分力量感后,糸竹在这些对低频密度要求较高的曲目中不可避免地会让人感到不够过瘾,虽然出挑的高频能担起足够的“躁动劲儿”,但欠缺冲击力的下盘还是令听者较难随鼓点摇头晃脑起来。毕竟是名字和外观都如此雅致的一副耳机,final和DITA开发它的时候大概率就没想让你拿来听这些东西。

但如果你就是喜欢糸竹的模样却又希望它的音色更加包容,也并非没有办法。前面的换线对比已经明确了糸竹的个性很大一部分来自于OSLO Cable Gen.SK,换成与A8000相同的final铜镀银线就会将它的个性弱化,这也几乎是成本最低的方案。如果你希望糸竹的音色还能再平衡一些并且不太在意预算增加(毕竟售价快两万的耳机换条好线也很正常),那么高品质的铜线或音色不太薄的合金线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DSC_4998.jpg

前端搭配方面也是同样的思路,尽量避免音色偏薄的机器,如钛菊的3.5mm单端输出就比4.4mm平衡更适合,SP2000的两个端口都还好,音色较厚的N8臻黑版也可以尝试。我个人很喜欢山灵M8搭配糸竹的音色,柔和又透明干净的M8既能够抹平糸竹高频的侵略性,又不会损伤其华丽悠扬的质感,缺憾是M8的动态比较差,基本可以告别那些对力量感有要求的曲目了。

实话实说,最初知道糸竹的存在时,对于final和DITA会把这款产品做成什么样也是完全没底的。那时我对它的期待是够解决A8000成色极易损伤的问题,最好还能优化下佩戴舒适度,而糸竹以极为惊艳的方式回应了我的期待。

其实只要做到这一步,哪怕糸竹的声音与A8000完全一样我也是愿意买单的,但显然final和DITA的目标不只是一副好看耐用的A8000而已。两个同样具有鲜明风格的品牌合力打造一款产品这事儿,就像一个人同时练两部绝世神功,成则独步天下,败则走火入魔就地爆炸。

DSC_5009.jpg

在我看来final与DITA的本领在糸竹身上融合得还不错,外观设计兼有两家的风格,声音中能察觉到各自的调性,并且结出了一个与final和DITA都不尽相同且有所突破的果。一定要说糸竹的血统偏哪一边更多一点的话,我认为这个冰镇清酒般糅合了清雅绵甜爽冽质感的声音,很符合典型日本文化元素给人的固有印象——注意,这不是说“糸竹”的调音很日式,因为(final以外的)日系耳塞的声音往往很重口味,而糸竹由内到外都是娴静又华丽秀美的。

唯一能阻止我入手这副堪称“双厨狂喜”级别耳机的,就只有价格咯……

文章仅代表作者:斗室听澜 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0)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