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录 新用户?去 注册

 

忘记密码?

第三方登录
logo
注册 已有帐户?去 登录

 

注册即视为同意 用户协议

您的帐号还未绑定手机,应国家法规对帐号实名的要求,请立即绑定手机
logo
创建新帐号 绑定已有帐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 用户协议

忘记密码?

logo
找回密码 记起密码?去 登录

 

修改密码
 
登录成功,欢迎回来
final 的E系列耳机,是一柄助力新手发育的“打野刀”
斗室听澜 10997 2020.06.01

我刚开始玩耳机那会儿对final品牌的认知还停留在“金属工艺品”的阶段:认可其耳机产品在工艺与设计方面的独创性但难以理解其音色风格。而对于绝大多数人的不理解,彼时的final品牌似乎也完全不以为意。但今天的final虽然还谈不上是个大众品牌,至少在玩家群体中已经获得了远胜以往的认可,与EVA合作的限定款真无线耳机更是突显出final进军更广阔的市场的雄心。

如果给这前后判若两厂的变化界定一个分野,答案无疑只会有一个——即本文的主角们,final E系列耳机。与之前那篇B系列的总结性评测一样,这一篇文章的目的也是归纳E系列产品不同型号各自的特点以供参考。

DSC_2819.jpg

因为E500在国内并不发售且海外售价与E1000差别不大的缘故,本文直接从E1000讲起。E1000是E系列中登场较晚、定位较低、同时也是在产final耳机中相当便宜(199元)的一款,简陋的包装和塑料外壳也似乎在强调它的廉价属性。然而考虑到E1000随附了五对TYPE E耳塞套、后者零售价是35元/对的情况,耳机四舍五入可以当做是赠品了。

但这并不是说E1000的声音不行,事实上E1000恰恰是整个E系列中音色非常均衡、最易于驱动的一款,性价比也相当高。毕竟final官方称他们在设计E1000的时候采纳了很多初高中生的意见,定位就是面向普罗大众,所以最终会呈现出这种非常“青春版”的产品形态。

DSC_2829.jpg

不过E1000的“易驱动”并非部分人理解的较小音量就能回馈以足够大的声压,事实上E系列耳机都是比较吃音量的。E1000的易驱动主要体现在相比于其他兄弟型号来说,E1000的音色和素质不会因驱动力和声压的不同而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除了略吃音量外不会引入其他的麻烦。在几乎任何设备上——昂贵的便携HiFi播放器也好、小尾巴或者手机自带的耳机孔也罢,E1000的音色都是中正、清晰、拥有干练线条感的,并且具备较为自然的声场表现,用来听流行乐轻音乐等都不错,可以满足一般用户的绝大部分需求,也很适合作为入门玩家的第一副耳机。

DSC_2830.jpg

非要给这副仅售199块的耳机挑毛病的话,那就是它的塑料外壳给我的第一印象甚至连199块也不算很值。不过在尚待发售的final×EVA2020的联名款耳机上,final对E1000的插头外观进行了修改使之呈现为EVA脐带电缆充电枪的模样,倒是引起了不少EVA粉丝的兴趣。

969_ext_01_0.jpg

E2000是第一批推出的E系列耳机之一(另一款是E3000)。从E2000的价位开始E系列就都是金属外壳了,虽然比E1000贵但质感会让人觉得更物有所值一些。配件仍然是5对TYPE E耳塞套和一个简易收纳袋。

DSC_2831.jpg

音色方面E2000要比E1000厚一些,主要提升在于E2000的声音没有了E1000的那股“塑料味儿”——说人话就是E2000的密度要强很多,音色远比E1000扎实鲜活,配合偏重中频和低频能量的调音路线,E2000对人声和鼓点的饱满演绎令其很适合热衷流行乐或低音的一般用户,并且整副耳机的通透感也并不算差,在充裕的驱动力和声压下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DSC_2835.jpg

按说以E2000的实力完全可以成为入门价位的“明星单品”——可惜的是E2000并非以单品出道,同一波推出的E3000光环实在太过耀眼使得E2000的市场表现对比之下比较不温不火。

E3000在我看来是整个E系列耳机中表现最出彩、给人最多惊喜的一款产品。E3000承继了final引以为豪的空间感塑造功底,不只是将声场做得较为开阔、分离度拉得足够开,更通过适度的混响营造出优秀的包围感与现场感。因而有不少人把E3000看做是一副“味道塞”。

然而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

DSC_2836.jpg

“味道塞”这种形容往往伴随着素质平平的暗示,但事实上E3000恰恰是具备“越级打怪”可能性的产品——不过实现这种可能需要一个前提:较高的声压。E3000仅100dB/mW的灵敏度决定了其在同样音量下的声压要低于多数入耳式耳机,而且其音色对声压变化也比较敏感。随着声压的增加,E3000的线条感与密度会明显收束得越来越凝聚,全频段音色的清晰度和质感随之陡升。如果你手上碰巧有PAW S1这样水准出挑的“小尾巴”乃至硬实力更加强大的便携播放器,E3000还会在动态和信息量上给你惊喜。E3000上市至今已经过去快三年时间,这期间入门价位诞生过数不清的“秒超平”产品,然而在我看来最具“秒超平”资质的型号,始终都是E3000。哪怕我早已听惯了四五位数价格的耳机,偶尔抓起E3000来听也不会产生“由奢入俭难”这样特别悬殊的心理落差。

“可是你说的这个能发挥E3000潜力的高声压到底是多高呢?”

DSC_2838.jpg

用一款相当常见的产品AirPods Pro举例,我个人通常会把音量开到五分之三至五分之四间使用。以我接触过诸多用户的经验来判断,这是约前三分之一高人群能够接受的声压,在这个声压下E3000能发挥出较好的水准,比这略小一些的音量问题也不大。当然了,因为不同人之间耳朵的“灵敏度”也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你听AirPods Pro只能接受三分之一甚至更小的音量,那么E3000对你而言恐怕真就只是一副氛围感出色的“味道塞”——不过性价比也不差就是了。

从E4000开始的E系列产品在档次感上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毕竟价格来到了千元价位。E4000的铝合金外壳要比E2000的质感好很多,可换线设计显著改善了维护性,并且那个略有点寒酸的简易收纳袋也被硅胶耳机盒所取代。

DSC_2840.jpg

E系列耳机的灵敏度基本是随价格增加而降低的,E4000的灵敏度比E3000还要更低,达到了97dB/mW,其对音量的需要还要再大些。除了吃音量外,E4000在硬素质出色的前端上也能回馈以不错的潜力,但它的音色对声压变化的敏感度没有E3000那样高,所以易驱动性方面我觉得还不算很刁难人。

音色方面,如果说E2000/3000混响较为丰沛的声音还算比较final的话,E4000则是一款市场化得较为彻底的产品。E4000相当平衡且利落,线条感也比较强,混响比E2000和E3000要少挺多,声音紧实且略为快速,而这种声音恰是当下主流产品中最常见的类型。如果你用惯了E1000后想进阶到千元价位,E4000是个很好的选择,二者的声音风格有不少相似点,并且E4000在千元价位上出色的解析力、密度及动态表现能让你体会到足够显著的提升,前端升级后也有一定潜力可以挖掘。

DSC_2842.jpg

而到了E5000,那种颇为脸谱化的“final味儿”又被补了回来。毕竟用不锈钢做外壳的耳机本来混响就会普遍比铝合金壳多一些(比如E3000和Andromeda S),E5000的标配线也升级为那条final与润公社合作开发的镀银铜线(即玩家们口中的“京线”),两相作用下E5000不但看起来华贵了不少,音色中也增添了许多独属于final产品的“贵气”(当然价格也是)。

final这条镀银铜线区别于一般的镀银线,通常来说镀银线的音色会比纯铜线明亮纤细一些,但这条线起到的作用恰恰是将线条感揉散来使音色更圆融柔和。final这条镀银铜线的特性令其在搭配某些齿音较多、音色发碎发干的耳机时有奇效,但对于原本就已经比较饱满的耳机来说会将特性强化到略“偏科”的状态——E5000就属于这种情况。标配镀银铜线的E5000音色显得比较肉,在需要线条感乃至凌厉感的曲目中过于温吞,导致其音乐适应面并不及E4000宽泛。

DSC_2846.jpg

当然了,在付出牺牲之后E5000也获得了对应价位上独一份儿的温润、细腻、富于张力的人声质感。如果你接触过较多的final产品,不难发现几乎每款标配镀银铜线的final耳机身上都能察觉线本身旗帜鲜明的味道,这一点在售价仅比线单卖多350块的E5000上格外明显,甚至也让原本并不适合“盲狙”的E5000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稳赚不赔的选择:万一不喜欢它的声音还可以把耳机出掉线留下呢对不对?是的,我那副LAB II正在用的线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再归纳一些共性特征。E系列耳机都采用6.4mm动圈单元和圆管外壳。这种发端于音特美ER4系列的设计目的在于可以深入佩戴使出音口尽可能接近鼓膜,来降低失真。但实际上多数人是怼不进去,没有必要勉强。就通常的佩戴方式来说E系列的舒适度都算不错,但非绕耳结构免不了受到听诊器效应的困扰,对此比较敏感的建议配合原装硅胶耳挂来绕耳佩戴。

DSC_2823.jpg

另外我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E系列耳机灵敏度都比较低并且越贵的越低。这一特性虽然造成了一定的驱动力门槛(E1000除外),但也赋予了它们普遍不错的潜力(E1000仍除外)。如果你从E系列开始入门,后续升级器材的过程中前端的优先度要高于耳机,像E3000这种潜力过人的型号甚至在主力耳机升级至四五位数价格以后仍然有保留的价值。正如本文标题所说的,性价比出众、音色健康、潜力充足的E系列耳机就像打野刀那样,非但在初期足够趁手,中后期也仍有用武之地。

而对那些并非玩家、只是想要优于主流真无线耳机音质的普通用户而言,E系列中较廉价的三款也是很划算的选择。final还特地推出了C后缀的带麦克风款来实现通话功能,增加的麦克风也并不会妨碍音质。

970_ext_08_3.jpg

最后再呼应下文首:E系列的意义并不只是若干物美价廉的入门级有线耳机这么简单。E系列耳机证明了final其实有能力并且也有意愿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目光从小众玩家投向了更广大的消费者。即将上市的final×EVA2020真无线耳机同样采用一颗微动圈单元发声,有E系列的基础在,这款的音质也是相当值得期待的。

而且以final如今的品牌姿态来看,大概不会就这一款而已吧?

文章仅代表作者:斗室听澜 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0)

暂时没有评论